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,消費領域首當其衝。但同時,新型消費擴容發揮了作用,助力了企業的復工複產。4月份,大陸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.5%,降幅比3月份收窄8.3個百分點。說明隨著經濟持續恢復和復工複產的推進,中國大陸消費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的大趨勢沒有改變。報復性消費這個評價不一定準確,恢復性消費是肯定的。
經濟向好,但萬眾期待的“8000億人民幣資金開啟報復性消費還沒來,報復性銷售倒是先在朋友圈刷屏了。可見,“缺錢急需創收”已經是一個困擾全中國消費主力群體的現象級問題。疫情導致的收入縮減,讓消費者從“買買買”模式,瞬間進入“不買立省100%”的超冷靜狀態。但人們沒想到的是在當下疫情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,連象徵經濟不景氣的“口紅”消費也被抑制住了(備註:因為口罩遮住了臉部)。口紅經濟沒有凸顯,向人們走來的是土豆效應。
而經歷了疫情期間漫長的“被宅”生活後,消費者的遊戲娛樂需求通通開啟了線上模式,網遊、手遊、直播、視頻等娛樂形式像洪水氾濫一樣湧進了人們的生活。遊藝娛樂場所作為線下終端,也曾嘗試線上抓娃娃等線上娛樂方式自救,積極學習和運用最火最燃的互聯網工具,期待能把失去的玩家早日找回來。然而要用好流量思維的“引”和用戶體驗的“留”這兩招絕活,還需要學好“心”法,即對疫情後消費心理的新變化和趨勢。用戶不會無緣無故地活躍和留存,你一定是對用戶有某種價值用戶才願意留存。找到背後的原因,以其為著力點,用戶就不會輕易拋棄場地,之後的引導就順理成章。只有懂得用戶的心,才能抓住用戶的關注點把人“引”留到店,重新調整場地的產品配比把人“留”下來。
災難的洗禮,讓人更加重視生命和家庭,更加注重通過公益互助互愛地幫扶弱勢社群,公益的消費理念愈加彰顯。消費者會很在意自己遊玩場所的公益形象,同時也會通過互聯網在自己的圈子顯示自己對社會的關愛。樂園在運營策劃時,應該在打造自身公益形象上多花些心思,呼應消費者注重公益的內心需求,爭取消費者的認同感和創造讓其成為“鐵粉”的機會。而被 “宅”後,90後作為樂園的主力消費群體急不可待地想全面開啟歡聚模式,雙人、多人遊戲和攤位遊戲等拒絕孤單的遊戲遊樂設備類型將受追捧;父母對孩子被 “宅”在家的補償心態也急需釋放,運動型遊樂設施和遊戲機臺將會深受喜愛,親子互動的產品熱度提升。
瞭解疫後消費“心”生態,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啟娛樂“聚”模式!
※本文刊登於2020年6月號No.187期GTI海外專刊 |
|